字級:
小字級
中字級
大字級

2020/07/12《迎向現實人間》新書分享 談師父的菩薩戒精神

7月12日上午,寶雲寺與法鼓文化合辦《迎向現實人間──聖嚴法師的倫理思想與實踐》新書分享會,邀請作者林其賢教授、臺北金融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賴清祺教授、客家文化發展中心副主任吳德棋居士共同與談,以「發願從嬰兒學做大人──聖嚴法師的菩薩戒精神」為主題,探討傳統戒律精神,如何適應現代的社會型態。考量防疫需求,活動採實名制,由各會團邀約義工,共有140位與會聆聽。
這是寶雲寺自2月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,相隔半年後的第一場大型活動,眾人歡喜感動地於三樓大殿以法相會。「學佛需要有清楚的軌道,今天的主題告訴我們方向,教我們怎麼走,以簡單清淨的方式,讓我們的生命開展到無限。」寺院管理副都監果理法師勉勵大眾,修行除了讓自己少煩少惱,同時要對他人溫暖體貼,彼此關懷祝福,共同往成佛之路前進。
「《迎向現實人間》這本書,呈現師父倡導的人間淨土,從思想到實踐的歷程,而師父思想的實踐,可以從菩薩戒的傳授來看。」擔任主持人的法鼓文化編輯總監果賢法師,首先透過照片,帶領眾人回顧師父於臺灣、北美授菩薩戒的歷程。
〈尋求菩薩戒的新典範〉是新書的重要篇章之一。「戒律是現代倫理,引領現代人往上。」林其賢教授表示,自己因研究師父,了解法鼓山的創立、發展和成長,從中看到師父如何帶領我們往前走,以及如何在法鼓山學習。「現代的戒律講求理性、平等、民主、多元,對於傳統戒律,我們應注重精神而不是法條。」林教授說明,持戒可依據自我要求,隨自己的條件、能力、因緣來受持,「戒是保護我們走一條清淨的道路,而菩薩戒是一受永受,永遠走在菩薩道上。」
已受菩薩戒的學佛弟子,如何在公務領域持守戒律?曾擔任行政院副秘書長、中華郵政董事長的賴清祺教授,分享在生活、工作上所實踐的菩薩行,就是「多說好話、不口出惡言」,力行五戒十善,這也讓他在職場中無往不利。
大學時閱讀《正信的佛教》,從而看到生命方向的吳德棋居士,長年擔任寶雲寺場地組義工。他分享踏入社會工作前,給自己三句話:「將心比心、謹守分寸、莫忘初心。」無論承擔任何職務,他都依循規則,「就像遵守交通規則,遇綠燈則行,遇紅燈就停。不依自己利害,而是往善的、好的方向走。」他說戒律就像指南針,不會讓人脫離軌道,能好好生活,安心往前走。
疫情中,菩薩戒精神可為我們帶來什麼幫助?吳德棋居士表示,面對迫切的無常感,除了珍惜現在的生命,也要在無常中留有腳印,讓生命發揮利他作用。賴清祺教授表示,未來經濟安全將重於經濟效率,不僅要維持社交距離,保護自己、保護別人,更要秉持「四要」原則,力行理性消費。
「這次疫情與業緣有關,我們平時仍要努力做好公共衛生,若生病了,一樣要就醫,自助之後再求佛菩薩。」林其賢教授說,面對疫情不能只抱著無常感,更當抱持長遠心,為事情做長期規畫,就像持菩薩戒,是生生世世的事,「菩薩以悲心為主,人心不能有距離,人和人之間,要保持體貼、關懷、照顧別人。」實踐菩薩戒的精神,就可發揮對所有人的幫助。
◎文:王春主
◎圖:趙炳義、黃仁達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