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級:
小字級
中字級
大字級

2018/05/26 以終為始的生死關切《法的療癒》導讀圓滿

法鼓文理學院前副校長杜正民教授的遺作《法的療癒──佛陀教我的10堂生死課》,法鼓文化自3月出版以來,廣受迴響,為幫助更多讀者獲得書中法益,4月21日至5月26日於寶雲寺舉辦四堂導讀課程,由《聖嚴法師年譜》編著者林其賢老師主講,文化中心副都監果賢法師主持,寶雲寺監院果理法師、杜教授的夫人張雪卿老師、聖嚴書院講師郭惠芯老師等,也到場與四百多位讀者一同學習「以終為始的生死關切」。
一系列實用的生死學課程,林其賢老師以「知其人、論其世、讀其書」為主軸展開導讀。在「知其人」方面,林老師將聖嚴師父和杜教授的生命歷程,以年譜對照方式呈現,清楚看出杜教授遇到師父、學習佛法後,即投入佛典數位化工作,對學術研究產生了深遠的貢獻。就「論其世」來看,現今「CBETA電子佛典集成」網站或光碟,讓大眾能夠輕鬆查詢、閱讀《大藏經》,都是杜教授等人以數十年心力所成就。再翻開《法的療癒》,這本杜教授以佛法面對生死大事的書,讀者該具備哪些觀念來「讀其書」,去面對切身的生死問題?
「假如一個人的死亡觀、生命觀很清楚,就不會有恐懼。」第一堂「佛教的生死視野」,林老師首先談到佛教的人生觀和宇宙觀,從「苦、集、滅、道」來說明世界存在的本質、眾生如何輪迴、生命價值何在,以及生死如何超越。「生命有價值,是因為有死亡。」林老師表示生命要有目標,所有做為都要永遠朝目標而去,終極目標就是成佛。「以終為始」是由遠而近,從終極目標反推短程目標,以「增福增慧」為起點,「人要活得好像明天就要告別人世,又要活得像一百年後才要告別,要能把握當下,也要能發長遠心。」
「於樂不染著、於苦不傾動」、「云何身苦患、心不苦患?」第二堂「疼痛與四念處修習」,林老師提到《雜阿含經》中,佛陀為給孤獨長者、生病的比丘說法,聞法者因而證果。林老師將四念處「身、受、心、法」的修行方法,對應師父的「四它」,以及「放鬆身心、體驗身心、統一身心、放下身心」的心靈環保方法,請眾人就自己近日發生的事,對照四它和四念處的座標位置,來觀察身心狀況。「這個訓練是不自欺、不欺人,如實面對、如實呈現,清楚體驗、不帶批判,看到真實的自我,才有真實的進步。」
第三堂「SOAP與苦集滅道」,林老師說明佛陀透過初轉示現、二轉勸修、三轉作證,希望世人都能了解四聖諦,對苦、煩惱有感受,才會產生出離苦的動機,才能感苦、知集、慕滅、修道。林老師依書中所說的S(主觀病症)、O(客觀檢驗)、A(診斷評估)、P(對治方法),對照病苦果、病集因、病滅果、病道因。「從惑、業、苦的輪迴來看,眾生都是不斷起惑煩惱、造業與受苦報。」
最後一堂「隨願再見或不再見」,林老師引用《阿含經》學者楊郁文老師所說「修習佛法是協助自己解脫,而非使我們遠離佛法。學習佛法要循序漸進,以免愈離愈遠」,期勉眾人設定適當目標,在戒、定、慧三學的基礎上,努力於「增上善學」,增加良知、良心、良能三善根。修學過程如果遇到「撞牆期」,林老師表示除了降低目標高度、增強能量,同時還需要親近道場,才能有「同行善知識」共修以持續修行,並有「教授善知識」來指點往上提昇。以願力超越業力,無論到西方淨土,或在人間淨土,都可以隨願再見或不再見。
◎文:林演蓉
◎圖:寶雲寺攝影組.邱森、趙炳義、劉紹霖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