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級:
小字級
中字級
大字級

2023/05/13 生死關懷第一講 林其賢教授講老病關懷

聖嚴師父說:「佛法是一門最完整的生死學。」面對生死,是每個人都須學習的課題。5月13日,寶雲寺「生死關懷四講」迎來第一講,邀請《聖嚴法師年譜》編著者林其賢老師講述「佛教經典中的老病關懷」,寺院管理副都監果理法師、法鼓文化編輯總監果賢法師、郭惠芯老師等都到場,與285位聽眾一起聆聽佛法的生死智慧。

林其賢老師說,隨著年齡的增長,親自處理多場好友離世的事宜,對於面對老、病、死的生命課題,也愈發感到重要與緊迫,「培養正確的養生、養老、養病、養死的正確觀念與態度,是刻不容緩的事。」林老師從佛典的角度,介紹佛教徒對病苦與臨終關懷的基礎認知,包括:佛教的宇宙觀、佛教的人生觀,佛教的生死觀、佛教徒面對生死等四個面向。

林老師表示,宇宙觀也是世界觀,佛法講「業感緣起」,三世相續的世界觀,因生命品質的不同,分為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;因大小世界的含攝,而有三千大千世界,衍生無窮無盡的時空關係。

佛教的人生觀,包含:因、因果、三世因果、世出世因果,其中的運作,因「願力、業力」而有不同展現。「人來到世間,都是為了完成兩大任務:一是為了償債與收帳而受苦受樂;二是為了還願與發願而盡心盡力。」林老師引用師父的法語來提點眾人,生命的價值在於淨治身心、消解煩惱,用願力改變業力。發菩提心、培養正知見,並努力在生活中實踐,修福修慧以成就無上菩提。

講到生死觀,林老師強調,只有活得好,才能死得好;今生的學習,會成為來生的天賦。「有宗教信仰,就不會畏懼死亡,因為知道生命是一個一個的過程,繼續不斷地往前走,所以這一世生命結束時,不是無奈、不是空虛,而是希望。」林老師引導大眾運用師父分享的生命智慧,自在地面對生與死。

談到佛教對生死的認定,林老師表示,不同於現代醫學的界定,佛法認為受精卵是生命的開始,神識脫離身體才是死亡。因此,佛教的臨終關懷從病危、彌留、身體功能停止,再到中陰身階段,都是轉變的契機,所以主張死後八小時不移動身體,持續助念增加善因緣,幫助亡者往生善處,得到更好的生命提昇。

短短二小時的精闢演講,令聽眾深受啟發。張秋鄉菩薩表示,正確面對生死,就是將人做好,知道如何養生、養老、養病、養死。許慈芳菩薩也有同感,明白生死一體,更懂得珍惜生命、把握當下,也要學會告別。

廖中榮菩薩從演說中,懂得「帶病延年,慢病健身,與病共存的生命態度」是可以落實的。張學善菩薩則體會除了養生、照顧身體,更要讓心靈獲得提昇與滋養。了解「生死之大門,因緣生滅法」的許紫玲菩薩則許了願:願與佛法緣,世世不離人身。

「生死關懷四講」後續三場將深入「教理」與「實作」,請報名聽講的大眾切勿錯過。此外,林老師演講中推薦四本好書:《幸福告別》、《迎向現實人間》、《法的療癒》、《生死50問》等,希望大家從閱讀中建立健康的、具有正知見的佛教生死觀與生命態度。

◎文:陳秋月

◎圖:鍾忠興、彭玉玲

相關圖片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