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級:
小字級
中字級
大字級

《人生行旅-死亡教我的人生功課》寶雲講談報導_陳秋月報導


《人生行旅-死亡教我的人生功課》
寶雲講談報導101.6.17.張寶方菩薩主講
 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曾說﹕「人是邁向死亡的存在。」人一出生,就注定要走向死亡,如果生命只是如此,那麼它的價值是什麼呢?「如何面對死亡」是每個人都要學習的功課,您準備好了嗎?

  六月份,寶雲講談特別邀請長期在安寧病房,陪伴臨終病人的蓮花基金會董事張寶方菩薩,現身說法,與大眾分享十八年來,她在安寧照護、臨終關懷志業上的所思、所見、所為,以及個人的心路歷程。

  引言人郭惠芯老師特別對寶方菩薩長期、即時、無怨的付出,表達了敬意和感佩之情。也推薦聖嚴師父最後一本出版品「美好的晚年」,可以進一步了解師父在晚年面對病痛時的修行、如何在生病時給別人祝福,師父面對死亡的過程,提供弟子們一個學習的典範。之後,精彩的內容,就在訪談人連惠宜菩薩的提問中展開。

  寶方菩薩有一個特別的封號--「黑貓宅急便」,對於這個封號,寶方菩薩認為主要是來自於一個簡單、純粹的想法:關懷要即時的給、即時送到,如果時間錯過了,再多的努力也無法彌補遺憾。臨終關懷沒有日夜之分,要在「對」的時機、「需要」的時候給予關懷和幫助才有意義。

  「十八年的歲月不算短,您是如何堅持的?不會累嗎?」寶方菩薩坦承自己也有疲憊的時候、悲傷的時候,但是想到如果自己身上帶著疲憊或悲傷的情緒,那麼哪裡還有力量去幫助別人?況且對病人和家屬來說,這是一種沉重的負擔,所以要學習將自己的力量重整起來,當力量重整之後才足夠去幫助別人,例如﹕在助念的時候,如果自己不能靜下心來,沒有佛法的學習,常會因為往生者的相貌,而起無明或罣礙,則達不到助人的效果,反而增加別人的困擾。在實務過程中,要隨時做自我的察覺,試著放慢腳步,等到可以重新出發時再跨出步伐。

  「對於兒癌病人的照護,您有哪些看法和做法可以分享?」臨終照護的工作與兒童的關聯上,可以分兩個部分,當病人是孩童時,要考慮到如何告訴孩子面對死亡的課題?要怎樣讓孩子懂得面對生命的終點?另一個狀況是,孩童是主要照顧者時,要考慮如何幫助他走過喪親之慟,避免孩子產生自責、內疚的情緒,認為自己沒有做好或不乖,才讓父母親離開他等問題的處理,要試著提供陪伴、尋找支持系統,幫助他們走過生命中的失落與哀傷。如果兒童的悲傷情緒沒有被健康的處理和引導,將來可能會給社會帶來更大的問題,這是我們應該要留意的地方。

  在陪伴的過程中,可以多鼓勵病人表達對家屬的關心和感謝,創造讓彼此表達感受的機會,例如說出「我愛你!謝謝你!」等,即使病人在熟睡時,照顧者也可以和他說說話,那也是一種陪伴的方式,這是安寧照護上重要的部分。

  「對病人的關懷和陪伴,要如何適度和恰當?是否會關懷過了頭?」關懷要視「需要」而定,但是「我認為的」,不見得是「他需要的」,重要的是,不能剝奪病人的基本能力,不可因為我們一味地幫助,讓病人產生依賴,要有智慧的處理,要給釣竿、要懂得等待,如果問題超出我們的能力範圍,就該轉介給別人處理。

  寶方菩薩認為,自己在陪伴病人的同時也是在幫助自己,平日做過許多模擬題、看過許多老師的示現,所以比較熟悉知道如何面對死亡,有許多可供選擇的準備模式,心中比較沒有恐懼和害怕,例如﹕選擇不急救、或當大體老師等,也鼓勵大家平日多做思考,才能避免過多的遺憾。

  寶方菩薩談到,這十八年來無私的奉獻和付出,力量來自於看見父、母親生命中面對臨終的處理與過程,深刻體悟到,因為自己當初的無知,讓摯愛的親人受了許多不必要的苦,例如電擊、插管等急救措施,也因為沒有好好陪伴,讓自己非常自責,所以走過一段很長的哀傷期,之後,轉換心情,將小愛化為大愛,去關懷更多需要關懷的人,也算是一種盡孝的方式,以彌補對父母親的遺憾,期許自己不管過程如何,都要向前走,要不斷懺悔、不斷發願,心中的力量要轉化,不管外在環境如何,自己心中的核心價值才是重要的。

  最後,寶方菩薩強調人的信仰無時不是後盾,時時分享智慧,把握即時的付出、即時的擁有,不要當面錯過而留下遺憾,適時的關懷不要太多佛法的大道理,恰到好處就好,對待每一個病人就像禮敬「未來佛」一般,提起恭敬心,「死亡」只要了解,就不可怕。平日時時懺悔、時時發願,祈求佛菩薩給予智慧和力量、面對困難的勇氣,也期許大家把握每一個學習的因緣,學好人生的功課。
  寶方菩薩在大眾面前,無疑是「聞聲救苦的觀世音菩薩」的示現,「白衣大士」是她今日最佳的寫照,感恩眾因緣合和,讓大眾上了寶貴的一堂課!
  
聖嚴書院/陳秋月報導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