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級:
小字級
中字級
大字級

寶雲講談 我願無窮(文/陳秋月)

2011寶雲講談--系列報導
我願無窮--美好的晚年 美好的禮物
法鼓山文化中心 副都監 果賢法師主講100.4.24.
2011年的寶雲講談,由果賢法師引爆開春第一炮,法師一出馬,果然現場座位爆滿、爆笑聲連連,也爆出了許多燦爛的智慧火花。法師的妙語不斷,展現「大廣長舌」的功力,讓佛法的薪火,在虛空、在法界、在聽聞者的心中與笑聲中綻放、延燒……講談過程所示現的,是一場專屬於果賢法師針對《我願無窮-美好的晚年開示集》這本師父的新書,所做的最好、最妙的推銷與詮釋。
講談的重點,除了介紹出書的因緣,也談到法師自己在編輯過程中的心路歷程,以及對師父無盡的思念與感恩,最後對大眾有更殷切的期許,佛法是師父送給我們最珍貴、最美好的禮物,我們應該承接師父的大願,繼續將佛法傳承下去。
◎《我願無窮》-出書的因緣
本書的出版,是為了補足在《美好的晚年》一書中無法呈現的相關文稿,收錄內容自2005年9月2日法鼓山的「傳法大典」開始,一直到師父捨報的期間,以「開示集」的形式呈現,有別於《美好的晚年》是以紀實的方式呈現。書中僅將師父開示的文稿原汁原味的呈現,沒有過多的編輯,翻閱起來宛如師父就在眼前慈悲的叮嚀與開示。因為收錄的這段期間,相關的文稿多達787篇,經過不斷的思維與斟酌,秉持文稿必須是師父曾過目、且刊登過的內容,最後精挑細選出55篇精彩文稿,規劃出三個部分,一、和平在人間,師父在2000年開始走入國際,推動心靈環保,本部分收錄國際性會議上的演講和致辭,共17篇。二、修行在人間,收錄師父對佛法的開示,共24篇。三、好願在人間,是師父對社會關懷的開示,共14篇。
法師也強調,希望大眾能夠熟讀最後一篇<無盡的時空,永恆的生命>,在這篇的談話中,讓我們看見師父的一生,是一個不斷發願與還願的過程,師父曾說:「我的生命就是一場佛法的實踐。」師父的一生,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典範,看見師父如何在生活中運用佛法,他是禪師、經師、論師,更是一位人師。
◎對師父無盡的思念與感恩
法師在講談的過程中,一再的舉出實際生活中的例子,讓師父的身影活靈活現的出現在大眾的眼前,那樣歷歷在目、栩栩如生。師父的捨報,讓法師的內心有著強烈的失落、覺得心裡有個缺口、覺得庇護弟子的大傘不在了。法師說:過去有師父在時,總有一股力量將我們向上提升、拉著我們,師父像一座大水庫,我們這些弟子像小河流,師父是創意總監,點子特別多,因為弟子能力不足,師父的創意,總讓我們這些小河流氾濫成災,我們的CEO是師父、執行追蹤的也是師父,是企業大總裁,掌管的事業體系如此龐大,包括中華佛學研究所、法鼓大學、僧伽大學以及法鼓佛教學院;文化中心、禪修中心各四院還有各會團體等。師父的時間是「一日不做,一日不食」的「農禪精神」,師父說:「人不能吃白飯」、「沒有工作不能吃飯。」一般人生病時,總是恐懼死亡、孤單無助、要家人特別的對待,但師父說:「把身體交給醫生、把性命賦予菩薩。」師父是無我的,行程總排到三個月之後,不受病痛的影響,許多書中內容的談話經常是在師父剛治療完、洗腎或手術之後的開示。
最近總本山展出師父的墨寶,禮讚圖區的書法,說明了師父的一生,從趕經懺的十三歲時期,到七十幾歲的心路歷程,呈現出不同階段的生命體驗和智慧提升與超越的過程。例如:「事事如意不見得好」「處處荊棘磨練成器」。「好好好好,好到極點」「妙妙妙妙,妙不可言」到最後「少講話」「多念佛」。「少講話」在告訴我們:生命要回歸自我、人是孤獨的,自己一個人來、自己一個人走,中間最重要的是生命的存在價值,「少講話」在於多自我溝通,自我探索,開發自己自性的部分。另外,師父對「如意」有創新的見解:「人生不如意事,十之八九,所以當你碰到不如意時,正如你所意,祝你一切如意。」這是多大的生命體悟!書法展中的墨寶,讓我們看到師父一生的生命歷程和體悟,值得我們好好去欣賞和領悟。
師父生命中沒有一件事是被祝福的,從來沒有人看好師父,一生中到處求人、求事,生命的成長是在困境中成長起來的,做為師父的徒弟,至少要不畏艱難、勇於面對問題,若一切都很順利,就不會有進步和成長,學佛是一個浪頭一個浪頭的不斷提升和成長的,成長得最多的,不就是那些逆緣嗎?我們經常在逃躲一些生命中的考驗,求安樂、求舒服、求如我所意、所愛,一切都是「我」,但如此不會進步,面對順境不要太高興,雖然要感恩順境,但「事事如意不見得好」,因為沒有成長的機會,「處處荊棘磨練成器」才有自我提升的可能。
師父在生病當中體悟到:「好好好好,好到極點」「妙妙妙妙,妙不可言」,師父告訴我們,要把佛法用在生活中,至於如何好?如何妙?每個人都有不同體悟,人終究會死,師父每天在為我們說無常法,他早就為死做好了準備,生命的任務了的時候,就該走了,任務未了,要走也走不了,業緣未了死何難!師父用他的一生,教導我們如何使用佛法、用佛法清淨我們的心,心靈的污染要學習像奈米科技一樣,污染一來時馬上彈出去,講心靈環保、打造人間的淨土,收到師父的禮物就要放在心裡,可以防腐、防蟲,師父留給我們的是佛法,還有一項財產好得不得了,那就是無邊、無際、無量的福田,它沒有地籍、不用課稅、不會壞掉、沒有時間、空間的限制,我們的家產在三千大千世界中,用布施和奉獻來耕種,所以我們現在都是家財萬貫的菩薩,可以分享無盡,而且會越來越大,真的好富有!師父說:「口袋裡要有錢,腦袋裡不要有錢。」但我們現在口袋裡是滿滿的,真的是「好好好好,好到極點」「妙妙妙妙,妙不可言」啊!
◎法師的內在體驗與願望
出家就沒煩惱嗎?重點不在有沒有煩惱,重點在於對治煩惱的態度和方法,所以此時師父的身教就發揮了作用。「事事如意不見得好」「處處荊棘磨練成器」遇到挫折時,經常思維師父會如何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?師父曾提醒我們做事的態度要整體觀,要看大海,不要被小水泡、小泡沫給阻礙了,還要包容,因為每一個來到生命當中的人、事、困境、煩惱,都是來成就你的,每一件來到生命當中的事都有它的意義的,因此,有困境時就想師父怎麼想?師父告訴我們什麼?如何看待?師父的著作是百寶箱,幫助我們解決各式各樣的問題,加上現在網站搜尋的功能,一打上關鍵字,上百條的解決方案羅列而出,到最後可能查到沒力了就沒問題了,所以我們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,自然也化解於無形了。
學佛的目的是解脫、減少煩惱、使心情愉快,面對煩惱時,要開心的說:「斷煩惱的機會來了!」當體會過之後,就知道什麼是:「妙妙妙妙,妙不可言」,所以當別人問你如何斷煩惱時,你就可以告訴他:「祝你遇到煩惱。」許多人尚未走上「覺醒」之路,因此無法知道自己在受苦,不會想要出離,經常是「以苦為樂」而不自知,例如:思念的淒涼之美、別人不愛我的哀怨之樂,覺得沒有以煩惱為著力點,他的生命就不曉得該怎麼辦,像有些父母親,孩子的成績已經非常好,他還在不斷煩惱,所以並不是許多人都曉得要尋求解脫,而有些人明明知道要解脫,但所做的事,卻都與煩惱相應,缺乏一個「覺」字,我們要「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。」培養覺知的能力。
再者,要如何發願?為何要發願?「一部佛教史,就是歷代祖師大德的發願史。」願,是我們生命的態度、生命的方向,也是生命的動力,師父說過,我們每個人來到世間,都是為了完成兩大任務,一是為了還債、收債,而受苦、受樂;第二是為了還願、發願,而盡心盡力。學佛之後要用不同的心態去看事情,例如:用「還願」的心來看自己的小孩,就會知道「他是來成就你的」,就不會認為他是個「業障鬼」而起怨懟心,「還債」與「還願」是一個念頭的轉變而已,常去思維我們在過去生,一定都有發過願,用「還願」的態度來面對,可以幫助我們用慈悲的心去看待事情和因緣。而當我們不敢發願時,要去反省,是否還有偷心、不敢承擔、不願面對?法師個人的發願,是在他生起很大慚愧心的時候、發現沒有好好利用人身弘揚佛法的時候,當下發願要為佛教好好奉獻心力,發願之後,看見有好多事可做、發現福田廣大無邊,當我們珍惜學佛的生命,以利他為第一時,自己的煩惱就不見了,實在是「妙妙妙妙,妙不可言」啊!
果賢法師個人所發的願是:「任何人透過我的職事,可以接觸到師父的法,都能受用、都能分享法益。」法師希望大眾也能發願分享法益,把師父的禮物不斷的拿來用、也不斷的分享給別人,放在心上,隨時面對困境、對治煩惱,所以下次去爬山時,除了帶著福慧卡、大悲水、甘露水、喜悅糖、平安餅、歡喜心之外,還要帶著師父的禮物,它是生生世世用不完的。
法師今天的任務是希望透過他個人,來把師父一生的禮物送到寶雲寺來,這本書的意義,就像佛陀的《佛遺教經》一樣,是師父生命最後留下的話,是一生智慧的結晶,我們收到禮物之後,要好好收藏放在心裡,要不斷的拿出來用,也要不斷分享給別人。希望大家傳承師父的遺願:「我今生做不完的事,願在未來無量生中繼續推動,我個人無法完成的事,勸請大家來共同推動。」師父說:「一個團體裡只要有一個人有道心,這個團體就有希望。」法師期許在座的每一個人,都能成為這「一個人」,我們法鼓山就永遠有希望了。
講談在大眾「期待再相會」、「後會有期」的發願與掌聲中結束。
台中分院聖嚴書院-陳秋月報導
TOP